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古浪婚俗习惯

    信息发布者:吴彦平
    2017-01-25 22:53:25   转载

    古浪婚俗

    一、相亲 古浪人成婚最初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,也有女方请媒人的,但极为少见。古浪风俗,成婚是少不了媒人的,即使两家已订好婚约,或是自由恋爱的,也要请媒人。古浪俗语说:“地上无媒不成亲”。当然,在说媒之前男方要首先打听女方的各种情况,或暗地里相看女方,旧时未出阁的女子是不许人家公开相看的。经媒人说媒,女方同意后,便约定日期到女家去,令女方及其家人亲戚相看,这叫“看女婿”。这一习俗古来没有,是建国后慢慢形成的。相亲时男女双方都要略备礼物,如果双方看中了,便互赠礼物叫“换记手”。这表明双方同意,在此前后双方都要写好自己的出生年、月、日、时互换庚贴,然后找阴阳先生去合婚,旧时合婚至关重要,即使双方满意,如果合不上婚,也不能成婚,这叫“人肯天不肯”。近来这种习俗淡化了,比较开明的家庭或知识较丰富的人已不讲这一套了。但守旧的,缺乏知识的家庭仍然讲究“合婚”。以上这些手续办完了,才能正式定婚。 

    二、定婚 定婚旧时叫“道喜”,男方不到女方家去,只由媒人带一些衣料钱物到女方家去说定。并由女方开列礼物数量到男方家,以备以后补礼时参照。婚姻法初颁时提倡自找对象,定婚时男到女家,互相相看,并互赠礼物,叫“对相”。那时候是“看女婿”、“对相”一次进行。后来逐渐繁琐了,要经过“相亲”,“看家”即女方家人看男方家庭生活状况,之后才能定婚。古浪农村的婚姻一般都是父母做主,真正的自主婚姻还是很少的,定婚自然也是由父母主持的。定婚时一般都择吉日,或者找一个双日。男方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,有时还有其它亲友陪同,但去的人数必须是双数,去时要带上拜匣、礼壶等礼器。礼物要带二十个夹心黄馒头,要点上双点花,带一块猪肉“方子”,还要带衣料、衣服、首饰、手饰、烟酒、糖果等。也要带一些钞票,一般多少随便。到女方家后,未婚女婿要在女方家上香磕头,叩拜女方先祖,神明,拜见岳父、岳母,古浪人叫外父、外母。然后男女双方交换信物,女方家置酒相待。回去时女方则回以米面,取为男方“添米添面”之意;还要回二个发面团,取“发家致富”之意,还要包一个红包,包上青线、新针、艾草、黄泥,取“和睦相亲,真正爱你之意”;还要放两个很小的耙齿取“耙家”之意,因古浪方言里,把过日子勤快,善于理家叫“耙家”。近年来礼俗愈繁,定婚的手续越来越繁杂,难以详述了。近年来定婚男女还要宴待亲朋,大肆张扬,这在以前是没有的。送礼即古之纳聘,建国初期送礼和定婚是分两次进行的,近年常常定婚送礼一次完成,送礼旧时叫压婚,男方根据女方开的礼单操办遗送。一般要送一定数量的衣料和现金。衣料一般八尺到一丈二尺为一个,二个为一对,一般中平之礼送四到六对。送现金,建国前很少超过十块大洋,建国初不超过百元,六十年代不超过二百元。送礼时也要送一些首饰、手饰随宽就窄比较简单。如果女方苛刻,“婚礼”也可高至大洋几十元,布料十几对。甚至索要米面、小麦、猪肉、清油。这样做往往引起乡人非议,视为不道德的行为。这是旧时的大致情况。近年来一般不送衣料而送成品衣服,多少无定。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,还要送金项链、金戒指、金耳环。这虽然在农村还不是必备的礼品,但已有逐渐普及的迹象。七、八十年代的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三大件,现在已换成了彩色电视机、冰箱、洗衣机。现金数量也高以万计。这从一个方面说是人们已较以前富裕。但从另一方面看,不能不说是一种陋习。而这种陋习似乎已根深蒂固,无论自古以来的道德伦理说教,还是多年来的社会舆论,对婚姻论财都有非议,但都改变不了它。《婚姻法》对此也不得不退让。“史无前例的文化大**”,革得了国家主席的命,对此却无可奈何。文革期间也提出了婚事新办,不收彩礼的口号,已收的彩礼要退回婆家。这个提法不能不说是合理的。也确实有许多已定婚的姑娘,到婆家去退彩礼,但都是应景的假过场,姑娘到婆家,婆家不但不收退礼,而且还要送姑娘许多礼物,形同勒索。而大多数来退彩礼的姑娘,来的时候根本就不带什么“彩礼”,而是提空包前来要礼物的。当然,近年也有一些开明的家庭,高尚的男女青年婚姻不论财,结婚不铺张,这在古浪来说实在难能可贵,可惜人数太少,改变不了大局。古浪的婚姻仍充满了买卖气息。双方在彩礼问题上闹得不和的很多,也有因此解除婚约的,以致造成许许多多的婚姻纠纷,物价的上涨大约“彩礼”是居首位的,从六十年代到现在已提高了一百多倍,而目前的涨势依然很高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